寻舟觅剑
失去本源
儒家经典《庄子》中有一则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崇德行、观乎哉?』惠子曰:『何为观乎?』庄子曰:『鹤立于潭、水周而复卷、然后波纹自散、而雁来北飞、不得中南之会、奚若人之将死而未能与天地之化者乎!』”故事中的潭水周而复卷,其实是马蹄踩在水面上而产生的波纹,鹤随即站在水边、水波散去,随后又来了一大群雁头而过。庄子以此喻人不能随顺天命,而是总想着回到原点,成为那只已经过去的鹤,却不知那已经离去的鹤只是时间和空间的一种相对关系。 寻找船和剑就好比寻找鹤和雁,有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种过去或者已经不存在的事物,但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却未能跟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追本溯源
“刻舟求剑”本源出自于《战国策·齐策四》,说的是有个人在划船的时候,把剑放在船边而掉进水里,此人还在以前船停靠的地方捞水寻剑,这时有个人告诉他:“你在船上是把剑掉进江河,你现在把船带到江河边上,按你的意思,别人不会视你为傻瓜吗?在船上,剑在手边,加以刻记,就不必再找了。” 刻舟求剑也就有了它的真正含义,即在原地或者任何能够保障找寻效率的地方,标记下剑落水时的位置,随着江河水面变幻,剑无法固定地位,但寻找者可以通过记录解决找寻失败的问题。
探寻真相
刻舟求剑也常用于现代语境中,指努力寻找已经过时或已经被否定的方案或者方法。但其实过时不等于一定成为无用,找寻过去留下的经验和技能有时候可能会让你收获颇丰,也会让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更加完善。刻舟求剑有时候并不是为了得到“剑”本身,而是为了在寻找“剑”的过程中,寻找是否有更适合现状的解决方案,或者是否会因此发现更深入的真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2371579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