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排行 > 上林赋4184字原文(探寻上林赋之美)

上林赋4184字原文(探寻上林赋之美)

探寻上林赋之美

赋的由来

“上林赋”这篇作品流传已经超过千年,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珍品。唐代文学家颜师古在唐德宗年间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上林赋的题材就是一篇文人向往自然、讴歌生命、追求美好的赋。它借助上林苑中昆仑山、白鹤池、鸳鸯池等自然景观,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赋中的美景

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人们看到美丽、感受美好。上林赋则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营造了一个美好、自由的氛围。

其中,昆仑山是上林苑中最高的山,是一座险峻、雄伟的山峰,也是文人们登临的必选之处。赋中写道:“远望昆仑,概陈四表之高。缥缈兀兀,驾神仙而往来之。”描述了山峰高耸的壮丽气势。又写道:“烟霞缭绕,云栋开扉。左枕太华,右依瀛洲。” 山峰下建了广场,上有楼台,下有假山,广场上种有花草树木,是文人写文章、吟诗、下棋、赏景的去处。

此外,赋中还充分描写了上林苑中多个水池。白鹤池和鸳鸯池是赋中写得最为详细的水景。白鹤池,顾名思义,是以鸟名命名的景点。这个池塘当中常年泛滥着翩翩白鹤,是一道清新而又令人向往的景象。而鸳鸯池则表现的是水的优美与圆润,描述得很含蓄。用“两头迴旋,珠圆玉润”描写了池中游弋的鸳鸯。

赋中的人物

上林赋中的人物形象相对较少,但是这也并不影响赋中的艺术价值。赋中出现的人物形象首先便是颜师古本人,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在赋中表现出了文化的追求和热爱。同时,他又将自己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自由与平和,代表了中国人文化中寻求自然本真的观点。此外,赋中还提到了一些 “兴妖作乱”、“凭虚妄行”的虚伪做作之人,与主角“文与道”相对照衬,让主角光彩更加突出。

上林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重要,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它刻画了全景式的、开阔的自然与生命形象,体现了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对自然的赞美,上林赋不仅仅是一篇文学巨著,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的具体体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2371579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10:0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