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车站的聚会》:年轻人在这场“政治教育”中的迷失
近日,一部名为《南方车站的聚会》的电影在豆瓣上火热上映,引起了观众们的强烈反响。电影以1989年六四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几个角色在上海火车站相遇、相爱、相杀的故事。美轮美奂的影像、细腻而生动的情感表达,让这部电影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
第一段:年轻人的价值观被困于泥潭中
在这部电影中,年轻人的存在感比较突出,其中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历史背景和价值观。小兵作为一个普通的上海青年,对敢于批判所谓“文革”和反对严格权威主义的严肃观念表示热情支持。然而,由于对情感和家庭的强烈依赖,他最终被暴力的人性毁灭了。YY则来自台湾,她带着自己的勇气、智慧和坚定,最终选择自己的道路。葛优的角色崔先生是一个“有良知但没有勇气”的残废腊肉,他无力反抗,被众人所利用。这种局面延伸开来,就像这个时代一样,年轻人是一个被切割的群体,他们被各种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所分化,往往会因为更高的权力和利益使得他们陷入到“政治教育”的泥潭中。
第二段:人性的扭曲与境遇的凄凉
在影片描述的某一时期,政治不稳定,人性的扭曲呈现了出来。对这一时期的描写,电影以不同维度探讨着中国愈加波乱的政治环境和生活状态。从行囊归属和社会出路的不确定性,到各种人际关系的相互纠缠,电影紧紧包裹了人们视角与当时的概念干扰走向毁灭的现实。片中的“冬青”和“麦汉”都是失意者,机遇和身份的缺乏,造就了他们心灵疲惫、业余生活暴力,对于社会环境的仇视想必是“政治教育”刻意蛊惑影响的结果。他们虽然早已失去了向往,但是,对于苟且偷生的态度越来越强烈,为了维护和谐的生活环境,也许会做出任何迫使他们困境的选择。
第三段:正义如何在困境中继续前进
电影中描绘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正义感。有的是为民主和平运动表达自己对于社会体制不满的态度,有些别样的象征,则是对着命运的扭曲。影片表达了一种符号理论的唯心主义思路,它使得我们不拘泥于正义答案的直觉,更是一个关于“人性”和“生命”小说式的描写。丧失童年、话语权、权利平等和安全保障等等,在政治上,他们被压抑,在人性中,他们则更加扭曲。剧中的角色,像没掉在陨落流星里的弘毅和YY,他们最终还是能重新振作起来,找到一条既能活下去,又不失对世界坦诚的道路。这是一种多层次的道德岔路,因为每种道德都指向了世界不同的观察量。电影中,以不同的道德组合让这个时代的每一个社会矛盾共处于同一个脉络中,展现了人性和生命更加不可预知的状态,因为人的幸福自由只有通过寻找自己道路和信仰方向,才得以真正地实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2371579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