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晚雨 —— 寒蝉凄切
寒蝉怨鸣断续震,长亭晚雨初寂寥。
一、声中历史
“寒蝉鸣时,我们坐在山坡上,听这声音很久,没有人说话。”这是《茶花女》作者普鲁斯特用于描绘伟大主人公贝多芬对寒蝉鸣声的描述。寒蝉的鸣叫集历史、文学、哲学等于一身,是人们对自然的一种美好感受。
同样,长亭晚雨也是中国固有的诗意,常被用来形容时空之变,人事之迁。李清照曾写下:“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表达了对情人远去、生活感到孤单落寞的心情。朱自清也以雨天为主题写了《背影》,表现了一位父亲在儿子离家求学时默默付出无怨无悔的情感。
二、流年变化
长亭晚雨,独有骤雨方能烘托出晚间的寂寥。如今,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听到骤雨声已成为奢侈。“夜半钟声到客船,清明雨重春来早。”在夜里独自醒来,坚实的建筑让你难以分辨天上的霓虹灯和月光,浸透人心的清晰声音是什么?
上海的暴雨让像公交等的公共交通变成阴暗的口袋,每当到站,人们冲出来如同一闪而过的橘红快照。雨一停,马路上的行人又换了新面貌。流年更替,长亭晚雨早已经消失在记忆中。
三、身心疗愈
当人们被城市的喧嚣吵得心神不宁时,需要长亭晚雨这样的寂寥来疗愈。狗在雨中散步,猫在墙边伸懒腰,泼水的孩子欢叫着“好玩”……在某些地方,雨后的行人们和车辆突然间变成了交响乐队,或是合唱团,一副戏剧大师的局部放大。
除了五边形广场和玫瑰花床,也许你可以利用“长亭晚雨”的音乐和场景治愈自己。在遇到烦躁、紧张时,停下脚步,让自己感知周围的变化。
总而言之,当我们沉浸在这种模糊且美好的叙事初心中时,寒蝉鸣声和长亭晚雨也随之而来,成为与我们共同存在的语言符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2371579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